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關於今天「CEO吃軟飯」的新聞

       我挖空心思在遠離媒體,卻沒想到媒體無所不在。朋友來信,我才知道自己今天又(意外地)上報了,還用了很聳動的標題「CEO吃軟飯」。
       很多話都是我說的,只不過被剪貼成跟我意思略有出入或大有出入的樣貌。好奇的人可以參考我在《獨立評論@天下》所發表的〈台灣正在失去未來?〉,這篇文章較精準地說出了我所謂「高科技產業有太多CEO都不敢自立品牌,沒有能力精準標定風險、評估風險與控制風險,因此也不願意積極投入研發,提昇產業技術水準,而只敢靠政府各種補貼和壓低工資來賺取利潤(我所謂的「吃軟飯」)」。
       我也說了「必須要今天一整個世代的決策者全部換掉,台灣才有機會突破『高等收入陷阱』。」以及「我們應該要利用亞洲市場培養出自立品牌的能力,並藉此培養出台灣下一世代的決策者。」以後我會另外寫專文闡述。
       不過,我在公開場合批評過台積電很多次了,趁此把話講清楚。

台積電的功過如何評量
      我有學生在晶圓代工產業,略知這產業。我同意台積電在代工方面的 know how 遙遙領先台灣的其他廠和全球絕大部分同業(更別說是大陸);至於是否真的領先三星,涉及雙方商業機密,我不知道(雙方的工業間諜或許也不必然完整地知道)。但她成功地用「永遠的代工」這個 business model 擺脫了三星的競爭,因而創造了公司可觀的利潤──我們很難說得準,到底是因為台積電宣示對美國公司永遠效忠,所以擺脫三星的競爭?還是因為台積電的能力真的就是比較強。
       但是我要問一句話:台積電用了台灣社會龐大的資源最和最頂尖的人才,如果其成就卻只不過是代工產業第一名,而無法進一步發揮頂尖人才的創意與台灣社會投注給它的資源,這是不是也同時限制了台灣社會進一步的發展,以及浪費台灣產業升級與自立品牌的機會和資源?
       三星電子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世界最早的 64M DRAM1992)、第一顆256M動態存儲器(1994)、第一個22英寸TET-LCD1995)、....第一顆2 GB快閃記憶體晶片2005、第一個16GB記憶體2005)等。台積電創造了什麼?是台灣人遠比韓國人笨?還是台灣的企業家遠比韓國沒氣魄?
       要評估一家公司的功過,你必須要先看清楚她用了多少社會資源,對台灣社會創造了多少好處,又造成多少傷害,然後問:用這些資源,可不可以為台灣社會創造更多的福祉,避免更多的傷害?
        台積電吸收的社會資源之龐大,遠超乎許多人所覺察的。她成立前,政府在工研院投入大量的資源來移植這個產業,使得聯電和台積電省去許多創業前期的學習成本和風險;聯電和台積電成立後,國家一再變更園區的相關規定來給她特殊的保護和優惠,讓她變成產業界的特權;之後又用員工股票分紅和國防役吸引了全台最頂尖的人才,不但排擠了其他產業公平競爭的機會,也排擠了其他產業創新與技術升級所需要的人才和機會,甚至同時造成年輕學子「七年賺退休金」的歪風,從此台灣頂大的學子變得勢利、小氣,短視,出國風氣也從此銳減──我們很難評估台積電對台灣社會的潛在傷害。
       此外,學術界早已指出:股票分紅涉嫌侵占原始股東(也就是公股銀行)資產,以及作假帳詐欺新股東,而獲利最多的是董事長和高階經理人。
       評估台積電的成就時,你必須把上述事實都考慮進去,而不能只考慮她的 EPS
       如果你花鉅資標到全球最貴的松露,而你太太把它拿去做了一道還不錯吃的義大利麵(可惜比隔壁義大利餐廳一道500元的還差),卻不小心搞壞了一個價值五千元的平底鍋。你會怎麼想?沒功勞也有苦勞?可惜了一塊頂級松露?
       那麼,台積電用掉這麼多社會資源與頂尖人才,難道她沒有機會用這些資源和人才創立品牌,來發揮台灣人的創意,讓下一代的才華有更多元的表現空間(除了半導體產業的 know how 之外,玩一玩 global marketingbranding、從 innovative user experience final product and business model 的完整研發過程)?假如憑台積電的資源與人才其實有很好的機會開創台灣產業新境界,那麼享有這些資源卻沒有好好地利用的人就是「延誤台灣產業升級」的人。
        我用這麼高的標準要求張忠謀,過分嗎?關鍵並非他的能力有多高,自視有多高,而是「他到底用了台灣多少資源,他到底有沒有善用這些資源?他到底有沒有把資源用到極限來創造最大的社會福祉?他到底有沒有妨礙台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為什麼彭明輝不需要接受相同標準的檢驗?因為她沒有被授予過這樣優渥的資源(台灣產業升級最關鍵的資源)!
       這不是酸葡萄,而是「權利 = 責任」,有多少資源就要承擔多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