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從惡質媒體與選舉文化脫困

       喜歡柯文哲的人覺得他談吐風趣、清新、有格調、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的迂腐、滿腹心機;討厭他的人覺得他只會耍嘴皮,討好媒體和無腦的電視觀眾,從來不提市政願景與政見。其實,他辦過「市政理念及顧問團隊」記者會公佈過五大願景,有具體內容,對台灣的政治困境與北市的市政弊端有許多看法和見解,但很多媒體都沒興趣報導,或者殘缺不全,以至於關於他的理念往往只剩四十字箴言。這不是柯文哲的錯,而是媒體的錯,和藍綠無腦選民的錯。
       討厭連勝文的人把他看成官二代、想要不勞而獲地承繼連家數代的官商特權,搭直升機直上權力峰巔。其實,我想得起來的國民黨權貴裡,沒有人像他這樣認認真真地從青年黨部開始長年跟年輕人攪和在一起,在全國各地助選、站台,直到腦門重槍後險些重殘、喪命。而國民黨權貴裡也沒有人講話像他這麼直,這麼誠懇而沒心機。此外,悠遊卡原本是個沒人要、沒人用的東西,是在他手上才突破困境,變成具有多種用途的塑膠錢包。真正的連勝文,很可能跟你在媒體上認識的大相逕庭。這也不是連勝文的錯,而是媒體的錯,和藍綠無腦選民的錯。
      歷年來媒體的報導都猶如一場荒唐的鬧劇,而藍綠選民「好騙又難教導」地盲從政客的操弄與洗腦,這樣的選舉文化,當然不可能選出適任的公職人員。
       不過,盡管選舉文化與媒體文化如此惡劣,儘管競選經費高到只有財團支持的人才有機會當選,我們還是有機會找到一些扭轉現況的契機。《市長,給問嗎》這個網站的努力與方向就很值得大家一起去給她集氣、力挺。這篇文章則想要再提更多的想法與可能性。
一、現況與成因
       柯文哲不只會講笑話,也會講大格局的思考與策略。在這個國家瘋了,人民怎麼辦!」的演講裡,他從湯恩比的歷史觀去看台灣的歷史與過去,分析民進黨與台灣的困境,也談如何用「台灣共識」突破兩岸的僵局與困境。關於選戰,他甚至提出「戰爭要有道德的正當性,否則無法突破45%的基本盤。」柯文哲絕對不是一時衝動跳出來鬧著玩的人,更不是沒有深入思考過台灣政治與社會問題的人。他要打一場高水準,可以促進台灣社會進步的選戰,因此他絕對有值得大眾關心的話要說。
       連勝文是輔仁大學法律系學士,大學聯考成績遠不如柯文哲,但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的學位也不是用錢就可以買到的。此外,台北市長最重要的能力是識才之能與用人唯才的胸襟,而不必然要自己是最聰明的人。歐晉德是我心目中藍營最幹練的人才,他的加入對連勝文的執政能力是很大的加分。
       但是,媒體對柯文哲和連勝文的報導、評論,簡直像是在報導大陸年底即將上場的一場全國鬥蟋蟀大賽,冠軍組獎金台幣十億,從全國賭局裡抽頭支付,而藍綠選民都各押了賭注。媒體和藍綠選民似乎只關心最後的輸贏,而不在乎柯文哲和連勝文誰比較勝任台北市長。因此,我們不知道關於這兩人是否適任台北市長的關鍵資訊,只知要一些雞毛蒜皮的花邊新聞,和選盤變化的分析。
        台灣的選舉像是一場龐大的賭局,選民出資在豪賭,大家只關心哪一組馬勝出,沒有人在乎哪一組比較賢能。別的不說,台北市長選過那麼多屆,有幾個台北市民知道市長的權責?有幾個人知道台北市有哪些嚴重待解的市政難題?有幾個人知道台北市未來發展上的危機、挑戰與機會?假如選民連這些基本問題都答不上來,「選賢與能」無異於口號。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藍綠選民都被政客愚弄,對於對方的政治人物充滿不信任與仇恨。民進黨教導他的支持者: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支持國民黨的台灣人是無知的,猶如支持白人總統候選人的美國黑人;國民黨教導他的支持者:民進黨是亂黨,沒有理性,除了會把外省人趕出台灣之外,還會先搞垮台灣的經濟,且無所不用其極地貪污。
       通過這樣的洗腦,藍營的人一想到染有綠色的人就覺得痛恨、愚蠢,根本沒興趣去認識他的人和理念;綠營也一樣。在藍綠媒體的挑撥與洗腦下,很多人夫妻不談政治,家族聚會不談政治,很多家庭的電視遙控器甚至沒有TVBS和中天頻道,而另外一些家庭則沒有民視和三立電台。台灣變成一個分裂的國家,有兩套歷史,每件事情的真相都有兩套版本,蘭營說綠營說謊,綠營說藍營白賊。尤其在阿扁兩顆子彈疑雲之後,這種社會的撕裂更徹底取代了好不容易才快要彌平的二二八傷痕。
       媒體文化跟選舉文化一樣地惡質,原因在於背後是同一組惡質的政客在操弄,以便鞏固自己既有的政治利益。而經濟與產業之所以難發展,就因為藍綠政客背後是同一組財閥。只要想想王金平跟柯建銘有多好,想一想徐旭東為何敢有恃無恐地對 etag 的用戶嗆聲,就可以體會其中一二。
       日本在高所得、高撫養比與1980年帶的末期之後開始了兩個失落的十年;台灣卻在中低等所得、中等撫養比的期間就經歷了失落的二十年,這跟台灣選舉文化低俗且媒體文化低俗有密切的關係──政治不上軌道就選不出賢與能,也無法有效地監督政府來抑制官商勾結,經濟發展與技術升級所需要的資源自然被浪費在無效率的地方。
    
二、公民媒體介入的空間能有的對策
       我們有機會突破惡質主流媒體與無腦選民的共生生態,以及藍綠惡質政客的操弄嗎?美國有一個令人振奮的案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個美國的新聞網站和聚合部落格。2005年創建,因為點閱率超過《紐約時報》,而在2011年被美國線上以315百萬美元收購。而且,這個網站的立場是自由派和左派的結合。
       主流媒體越爛,就給非主流媒體越大的發展空間。
       我想像一個公民網路媒體,由以下部分構成,或許有機會逐漸吸引中間選民,成為凝聚中間選民「擇優票選」的力量,一步步改變台灣的媒體與政治生態。
 1摘選攸關台灣政治與經濟的國內外重要新聞(未來轉為常態性報導):自己不需要有記者,從國內外中文大媒體選摘每日重大新聞。今天的媒體之爛讓許多人反感,但是個人很少有精力主動搜尋國內外優質新聞。此外,今天網路資源豐富,但良莠不齊,很多人也沒有能力、心力和時間去篩選。如果有網站可以從國內外中文大媒體選摘每日重大新聞,並且從網路上選擇相關的優質部落格評論,並且精簡扼要地摘要介紹後,將讀者的點選轉回到網頁的原出處,很可能會吸引台灣許多讀者(尤其是中間選民)的關注。以此為初期吸引讀者的利基之後,再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報導,甚至評論。
2摘選七合一選舉中較優質的媒體報導與評論:這一部分也是只做篩選與摘錄,而不自己出人力去採訪或評論
3各選區候選人政見錄影:廣泛發文徵求願意發表政見的候選人,自行錄製政見錄影帶,按照選區分區彙整批露。開始的時候可以先播放候選人自製影片。接著由這媒體針對各選區的議題寫出給候選人的問題清單,請她們自製錄影帶答覆問題。
4各選區發展問題評論錄影(未來轉為常態性報導):可以用公民記者的力量,去採訪政治、經濟、社會等科系的學者,請他們針對各選區發表意見,評論各選區過去的發展盲點、瓶頸與待解決的問題和方向。此外,也可以請各選區地方意見領袖與民意代表發表類似評論。
5各選區候選人政見評論錄影:一樣是用公民記者的力量,先將各選區候選人的政見彙整與分類,設計成「對事不對人」的問題清單,去採訪政治、經濟、社會等科系的學者,以及各選區地方意見領袖與民意代表,請他們針對各選區的綜合政見發表意見,評論各種典型政見的優點與盲點。
       假如這個網路媒體興辦成功而聚集大量優質選民與媒體受眾,選民將會受到較好的民主教育,對台灣問題有較深入而中肯的見解,而中間立場的優質候選人將可以不花大錢就選上,甚至第三黨也有機會藉這媒體而興起。
         尤其是因為台北市佔據太多媒體資源,其他行政區與議員的資訊根本無法被傳播,更使得地方議員選舉水準惡劣到「三黨不過半,黑道一大半」。假如可以有一個全國共用的網站,裡面按各行政區加以報導行政首長和議員選舉的關鍵資訊與評論,或許有機會一步步改善台灣的地方選舉文化與選民水準。
        這個期待有機會成功嗎?想一想《苦勞網》和《上下游市集》目前的成果,雖不能太樂觀,但也不需要太悲觀。公民1985行動聯盟聚集了數十萬人力,如果這個資源可以轉化到這一項常態性工作,公民運動的力量才能有持續地凝聚與累積的場域。

三、一個給公民團體的提案
       我最期待的是社會科學與媒體研究的學者可以出面號召,然後結合各種公民團體社區大學、1985etc)與公民記者,以及關心台灣未來的資訊工程師等,建立這個公民網路電視台或網站。
       我相信:如果有好的構想與執行計畫,錢也會慢慢地進來。
       歷經這些年政黨與政治的惡質化,社運的力量一邊在群眾的憤怒與焦慮中茁壯,卻又一邊在政黨與政客的厚臉皮、不回應、「習慣就好」中一再被耗損。街頭運動的新面孔與人數激增,熱情耗損的速度也激增。前一陣子,幾位社運朋友一起坐下來討論:社運的能量不能在這樣地耗損下去,台灣不能再這樣地空轉下去。有些朋友終於決定採取行動去參選。我也支持、鼓勵第三黨與社運朋友轉戰政壇。不過,只靠選舉時跳下去而沒有可以在日常持續地經營的「第三勢力共用平台」,還是會讓選舉很難著力。
        另一方面,每一個公民團體自己發行自己的電子報、經營網站,力量會被分散,會被散眾化、小眾化,以致每一個個別的議題都找不到足夠的支持者。
        當年陳正然創辦蕃薯藤,想用台灣第一個入口網站創造社會改革的 social capital,今天或許是從新出發,以創立依各優質媒體的方式培養優質的選民,凝聚中間選民的力量與共識,厚植台灣的社會力。這樣,即使未來在選舉中斬獲極小,也還有一個可以持續累積社會力的媒體平台,而不至於讓社會改革的力量在選舉中 (以及與政黨的抗爭中) 耗損過度而無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