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一場無妄之災:關於經典與二手書

       批評一篇文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原文擷取一段讓自己不爽的文字,把它置入到自己編織出來的脈絡裡,使它的語意脫離原文脈絡的意思,然後開始攻擊。這樣的動作成語叫做郢書燕說,英文叫做 twisting
       我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一文中談到二手傳播與原典,仔細讀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這篇文章有兩個論述的重點:(1)「即使只讀懂原著(或全譯本)的十分之一,往往收穫還是遠遠超過讀懂一整本的二手傳播。」(2)「如果你可以記得我提到的『二手傳播不能取代原著(或全譯本)』這個原則,那麼我願意推薦讀者去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個節目或閱讀這本書。Michael Sandel 起碼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好老師(善於引導初學者)。」
       而這一篇文章的寫作初衷從一開始破題就說了:因為有人要我談談《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一本書,因為電視邀我而我覺得裡頭有很嚴重的陷阱需要提醒電視觀眾。
       為什麼談這一本書的時候要去談原典和二手傳播的差異?我願意推薦《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一本書,但是有一個條件:讀者不可以誤以為讀完這一本書之後就等於讀完康德,甚至裝成「我懂康德」的樣子而開始「以康德之名」批評時事。
       我為何要做這提醒?因為公視的節目隱隱約約犯了這個錯:他們製作一系列的節目,用這本書的論述當作是康德的理論,邀請我從這本書的「康德觀點」去評論台灣的時事。我除了不出席之外,也覺得應該提醒大家原典和二手傳播的落差。
       這篇文章的內容到此就全說完了。
       至於幾個哲學所的研究生從這篇文章裡斷章取義而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穎書燕說,其實都不干我的事:他們在批評的是他們自己誤讀出來或幻想出來的「彭明輝觀點」。
       譬如說:有人誤以為我反對讀二手書而大張撻伐。這不干我的事:我最後既然推薦了《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一本書,就顯然不會反對人讀二手書(其實我也不反對人只讀二手書而不讀原典,我只是要提醒「不要把二手書當原典」,以及鼓勵讀者去讀原典)
       我也沒有說 Sandel 或台灣的哲學系教授對康德的理解不如我,我說的是: Sandel 的課故意定位在導讀,也不得不刻意把內容講淺,所以我們無法從這書知道 Sandel 對康德的理解到什麼程度,也不要因為讀了《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自以為懂了 Sandel 的思想,可以開始用「哲學觀點」評論時事。
        那麼不懂 Sandel 也不懂康德的人可不可以批評時事?當然可以,用你自己的觀點,以你自己為名,而不要「以康德為名」或「以哲學為名」。哲學有什麼了不起,如此不可侵犯?重點不是哲學有什麼了不起,我談的只是一般性原則而已(當然,我也不希望康德被當成地攤貨到處賤賣
       一篇鼓勵人讀原典的文章,卻被扭曲而衍生出一大堆跟我不相干的罪名和批判。面對一批這樣的研究生,我還會有興趣再去講清楚其他更難說清楚的事嗎?
        所以,關於其他更難釐清的誤讀和曲解,我就不再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