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一樣的事件,兩樣的情懷

       朋友寄來楊渡的一篇文章〈另一種凝視-讓底層的生命,站起來說話〉,讚譽英國《衛報》的台籍記者白曉紅,看起來是為了推介白曉紅將要出版的中文新書《隱形生產線》。
       白曉紅畢業於輔大西班牙語文學系畢業,在學期間曾加入學生運動。後來在英國新聞學系進修,然後進入《衛報》擔任記者。她為了採訪英國社會底層華人的生活而臥底,去了解與報導非法移民的華人勞工生活。白曉紅已在英國結婚、定居,因此對於她的作為我基本上是很肯定的,我不理解的是居住在台灣的楊渡。

       楊渡的讚詞是:「美國所依靠的廉價勞工,不也是來自墨西哥、中南美洲的非法勞工嗎?那些加州的園丁、木工、水電工難道不是沒有保險、沒有身分、不見臉的勞動者?若非他們,誰來支撐起美國廉價的勞動市場?」「台灣一直沒有缺乏社會議題的臥底採訪」「白曉紅的報導是有世界觀的。那是站在弱小者、困苦者、受難者這一邊的世界觀。從莫克姆海灣到倫敦的地下妓院,她世界觀未曾動搖過。這恐怕才是台灣媒體和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地方。」
       看了這麼多讚詞,我沒有任何的感覺。要看可憐可悲的故事,台灣比比皆是,根本不需要遠渡重洋去臥底!可是,現在55歲的楊渡看得到嗎?還會像年輕時那樣為他們感到心酸嗎?
       楊渡,一個曾經充滿理想且戮力實踐理想的記者一個曾經左傾的統派台灣本省人,他會不會在歷任過馬英九的國民黨文傳會主委、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之後就換了腦袋呢?
       當台灣到處都是臉孔鮮明的被壓迫者時,我實在沒有多於的心情去看英國底層的華人非法移工。要報導貧無立錐之地的人不需要臥底,都市原住民的社區裡比比皆是;要報導被「台灣奇蹟」壓榨的底層社會不須要臥底,隨便找個超過60歲還在自助餐廳打工的人(或者非法打工的陸配與外配),或者全省靠行與不靠行的計程車司機都問得出一大堆故事;要報導劉正鴻的暴政不需要臥底,每一件都是在烈日昭昭下進行的;要報導馬英九和江宜樺的違憲、違法作為不需要臥底,每一件都是在媒體之前的公開談話;更別說假日一到就無處可去而在公共場所四處被「掃蕩」的外勞了。

       楊渡,一個曾經熱血沸騰而今貴為馬府座上賓的左翼作家,為什麼那麼關心隱匿在英國社會底層的非法華人移工,卻看不到台灣社會遍地皆是的不公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