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來信、批評與回應

   網路社群裡很多人會開放留言跟討論,以便表示自己對多元意見的尊重。我經營臉書的經驗很糟:只要有一個讀者執拗到底,就可以搞得大家都很無趣。台灣的網路文化相當惡質,充滿無俚頭的誤讀、曲解、叫囂、謾罵、挑釁等,而且台灣的網路社群很難有效節制這些惡劣行徑。這些人不是任何論述可以「以理服之」的,搭理他們只是在浪費時間。不開放留言是最簡單的對策。
   假如有人對我的文章有意見,轉貼我文章的人很多,可以到他們的臉書上去討論或批評。我相信:即使我不開放留言,台灣社會的多元性也不會因而減少,想批評我的人也不會因而減少樂趣。
   假如有人真的很想跟我討論不同的意見,理論上可以寫信給我。只要是就事論事,我都會盡量簡短回覆;如果牽涉到我覺得值得讓更多讀者看到的議題,我會乾脆寫一篇網誌回應。近年來我已經完全脫離報紙、電視和網路的時事,也鮮少寫時事評論。如果有讀者希望我評論特定時事,不妨來信,若值得評論我會寫一篇網誌回應。

   很多時候我沒空好好回覆讀者來信。但是,托爾斯泰的回信鼓舞了羅曼羅蘭,也鼓舞了甘地,我一直記得。因此,對於自己沒有足夠時間好好給讀者回信這件事,我常是感到不安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些個人問題非找我討論便難以打開心結,請你試著到我的演講會場去。演講完我通常會盡量留時間回答提問──對於個人性的困惑,對面問答是遠比書寫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經濟學界學派林立而意見紛歧,在國外是常識,在國內卻很可怕地只有新自由主義的單一主張(國營事業民營化、貿易自由化、由市場機制決定勞資爭議與勞動條件、富人減稅,台灣則惡劣地加上「降低對窮人補貼」這個主張)。這是一種可怕的教條化發展。因此,我的財經論述經常挑戰教科書過分簡化的內容,介紹2008年之後英美經濟學思想的大幅轉變,用以批評控制台灣與美國的主流論述,藉此想要突顯被台灣媒體論述嚴重忽略的「另一半事實」(就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尤其因為國內對英美經濟學思想的轉變罕有資訊透漏在網路上,因而更加有必要向國人介紹「另一半的事實」。
   我倒沒有天真到全盤否定經濟學的主流思想,而是希望台灣可以兼芝加哥學派、德國萊茵制度,以及北歐社福國家三者之長,朝更務實且人性化的制度去發展。如果你有心了解我對經濟制度較完整一點的看法,請看〈正在改變21世紀的一本書〉、〈一個汽車廠,兩種文化與薪資,Why〉、〈民主,從勞資協商開始〉、〈柯P有沒有賞味期?〉,以及我在「獨立評論@天下」一系列的專欄,尤其是2015/04/02〈政府與市場──零和或相輔相成〉到 2015/12/28 的挺藍挺綠,不如挺自己〉的這幾篇
  假如有人還是堅持要去突顯早已淹沒台灣社會的那一半事實,無妨,但不需要寫信來跟我辯到你贏我輸。

至於網路上零零星星的批評與「八卦」,經常是出於惡意與無心的誤會、曲解,我不想去理睬。我不打筆仗,不爭輸贏。我不想用私人情緒或無聊的輸贏來浪費讀者的時間與眼力。
我只想寫值得讀者花時間與心力閱讀的文章,而不是浪費自己和讀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