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少子化問題國內相關研究資訊

有讀者來信告訴我:少子化問題對台灣的衝擊會比 peak oil 更早到,而且規模不下於 peak oil。這要看大家對  peak oil 的發生年份如何評估。台灣大概會先後面臨少子化與 peak oil 的衝擊,而且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加碼」模式。

面對少子化,比較典型的意見有兩種:(1)增加生育率來緩和人口依賴負擔的增加幅度,(2)增加老年人口的勞動率以及積極引導(輔導)相關產業結構調整來度過少子化危機,而不要過度仰賴生育率的提升。

我初步搜尋網路資源,政治大學社會系陳信木教授的研究報告「從調控勞動參與行為分析少子化下我國人口依賴關係及因應對策」(經濟會2009年委託研究報告)很可能是目前網路上對這問題討論最深入的文件。


根據陳教授的報告,台灣少子化的速度是先進國家的兩倍,因此衝擊顯得更劇烈。但是從歐美國家鼓勵生育的經驗看起來,成效微薄,成本太大,因此歐美已經轉從其他策略在尋求更佳解決方案。而陳教授的建議是從調控勞動參與模式下手。包括調整退休金制度來鼓勵延後退休,立法排除對老年就業人口的歧視等。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歐洲的作法:鼓勵老年人創業

「人口依賴負擔」這一個平均值很有機會誤導我們對這一波老人潮的理解,並且因而採取錯誤的對策。老人不一定是社會的「負擔」,他也有機會是社會的「資產」。台灣戰後這一波老人潮的特色是教育程度高,參與過創造台灣經濟奇蹟,許多人有高額儲蓄。我覺得解決問題的關鍵如何善加利用這些資源,讓他們以自己的智慧、經驗和財富來創造老年人口的內需產業,以便部分彌補因為高油價或 peak oil 而產生的的「GDP下降 + 工作機會減少 + 台幣貶值 + 進出口貿易逆差」。

台灣是一個嚴重倚賴原物料進口與能源進口的國家,不管是因為少子化或 peak oil 而導致GDP下降,都無法大幅減少進口。因此,要避免長期貿易赤字所造成的經濟結構惡化,就需要先有足夠的外匯存底。還好我們這一代過去的儲蓄有一部份就表現在目前的外匯存底(省吃儉用 + 輸出血汗 + 輸入污染累積下來的)。

因此,儘管少子化會逼迫台灣必須迅速改變產業結構,調整設備與人力資源,但是起碼台灣有因應這變局所需要的三大要件:知識累積 + 經驗 + 儲蓄(其中部分為外匯存底)。

如果要談得比這個深入,那就得再上學術網站去找相關的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來參考,不過我目前正忙寫「從 peak oil 看台灣2020的挑戰」,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文獻比對,暫時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這議題。

少子化問題本來應該要結合人口學家、社會學與經濟學者,針對台灣的具體問題進行細部的統計分析,釐清問題特徵與細節,以及資源供需的變化,以便謀思產業結構調整對策與退休制度調整對策等完整配套方案。

但是台灣的學術關心的不是台灣的問題,經建會針對少子化所提對策,竟然是以政大陳教授的一份研究報告為主要依據,而不是委託群組研究或綜合多份研究所獲得的整合性配套方案,未來經建會出爐的政策會不會粗糙到令全民受害,真的令人憂心。

好不容易發現成大有一個「老年學研究所」,可惜研究議題範圍狹窄,而且許多議題只是勉強跟「老年學」有關。學術研究跟社會的需要脫節,這一直都將會是台灣盲目發展與危機重重的關鍵因素。

假如每個學術團體都能各就各位,據其所長研究台灣問題,我可樂得清閒,繼續去研究我已持續數十年的世界文化史,而不需要跨領域去研究自己原本不熟悉的問題。